“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就当下的食品领域而言,食品中的兽药残留问题仍显严峻,并成为当下行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挑战,充分借力先进的食品检测手段为食安保驾护航尤为重要,科技日新月异之下科研成果的创新进展也将带来重要的技术支撑。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一团队在食品中风险物质非靶向筛查技术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值得关注。
近年来,为进一步保障食品安全,我国多地在便捷高效的食品快检仪器、食品检测技术的助力下,多频次、不定期的对豆制品、食用农产品、肉制品、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粮食加工品等品类开展“你抽我检”等一系列食品质量监管行动。就公布的检验结果来看,水产品、肉制品中检出恩诺沙星、克伦特罗等兽药残留指数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也显现出兽药残留问题依旧较为突出。
诚然,一方面或许是出于畜禽养殖户本身缺乏科学养殖知识不规范使用农兽药,另一方面无论是对于追求鲜活却又难储运的水产品,还是为了追求重量而在养殖环节“做文章”的猪牛羊肉制品,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往往会出现滥用兽药的情况,从而导致食品中兽药残留超标。而一旦兽药残留长期在动物体内堆积并进入人体内,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即会危害人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因此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也积极采用多手段对入市销售的产品进行把关。
具体来看,早前我国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三部门联合发布GB31650-201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兽药大残留限量》与9项兽药残留检测方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已于2020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据了解,GB31650-2019中对267种(类)兽药在畜禽产品、水产品等的2191项残留限量及使用要求进行规定,覆盖范围更广、限量标准更加全面。另外,9项兽药残留检测方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则涉及到气相色谱-质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这就为筑牢兽药残留检测防线带来有力的技术支撑。
不仅如此,为了以更加精准、高效的兽药残留检测方法为食安把关,近年来我国科研团队也在不断创新,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国旺团队在食品中风险物质非靶向筛查技术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据悉,该研究主要是基于超高性能液相色谱高分辨率质谱的碎片特性,构建复杂食品基质中兽药及其代谢物的非靶向筛查策略,实现对食品中风险物的检测。
近期,该团队构建了包含3710种兽药及其相应代谢物的质谱数据库,并进行调查、总结,还开发出针对复杂食品基质中已知/未知兽药及其代谢物的非靶向筛查方法。据介绍,目前这一方法已经在33个蛋类样本中进行示范性应用,定义了4种兽药和3种药物代谢物,这也意味着该方法在动物源性食品兽药检测中具有应用潜力。
现如今,兽药残留在食品检验检测过程中成为较为突出的难点问题,并成为可能会对人体造成威胁的主要来源,对此相关部门应当依托已有的检测方法强化食品中的兽药检测。同时,应对新时期下的新变化,不断提升市场监管科技创新能力也将为保障食安带来有力的技术支撑。
原标题:大连化物所食品中兽药及其代谢物非靶向筛查方法获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