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涉及的技术包括湖泊氮磷截留效应及其内循环影响机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技术与管理体系及应用研究、大气气溶胶光学组分定量遥感及其环境气候效应研究、中国生态系统管理对“碳中和”的贡献、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协同固碳减排关键技术及应用、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设计与评估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应用、钢铁行业减污降碳协同控制关键技术与应用、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增强东扩及其重要环境影响、我国现代噪声治理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以及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方法与技术。
从水污染,到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以及现在广受关注的碳中和,减污降碳,基本都涵盖了。
值得一说的是,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协同固碳减排关键技术及应用针对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源头控制难度大、农用地治理固碳减排的协同性不足等技术挑战,创新了腐殖质-氧化铁互作、甲硫氨酸协同脱毒减排、丛枝菌根真菌/嗜酸还原菌调控新原理,研发了源头阻控协同生态固碳自然修复新技术,开辟了农用地重金属脱毒与固碳减排的精准治理新途径。
要说,土壤污染虽然具有极强的隐蔽性,但其带来的环境、食品安全问题却非常棘手,因此爆发后受到了国家和地方的重点关注。不过,土壤污染治理以及
土壤修复工作的周期性普遍较长,光是摸清底数就是非常庞大的工程。此外,土壤污染治理和土壤修复的技术难点也颇多,所以每一项技术突破都是令人振奋的。
除了上面说到的,近年来这个领域也传来了不少的好消息。
如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展了粪肥还田对典型稻田中抗生素-砷协同归趋的影响机制研究,证实了相比于鸡粪和牛粪,猪粪源粪肥对抗生素-砷复合污染的协同影响作用更强;开展了重金属镉的研究,证实添加低分子量有机酸可促进植物根系对重金属镉的吸收,并可提升富集植物油葵的生物量。
再如,南京大学环境功能材料与水污染控制研究团队,利用两亲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发展出一种基于“金属-配体-表面活性剂”缔合原理的新型混凝技术,成功实现了多种络合态重金属的高效去除。
追本溯源,我国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源的解析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土壤中重金属来源一般分为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我们所说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一般就是指人为来源,包括采矿、冶炼、燃煤、交通、废水、垃圾、农药等等。目前,土壤重金属源解析的研究既包括土壤中重金属主要来源的定性判断,也包括各类污染源贡献的定量计算。
从研究结果来看,近十年我国农田土壤中的重金属(除Cu外)主要来自于大气沉降(占比约50%到93%)。不同研究区之间的主要污染源存在差异性,除去大气沉降,比如江苏是工业活动,湖南源于采矿、冶炼等。不同区域的主要污染物也略有差异,如东北、华北、华东地区主要重金属元素为Cd(镉),华南、西南地区主要是Cd和Hg(汞),西北地区为Hg、Pb(铅)、Cu(铜)、Zn(锌)。
也可以看到,
Cd、Cu、Zn、Pb、Hg构成了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元素。目前,很多
土壤修复技术所针对的也是这些元素,如何析出和捕捉在复杂的污染情况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不过源解析研究的进展,以及检测分析技术的突破,还是为此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普遍采用的
光谱检测技术能够较为准确地对土壤样品进行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包括可见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X荧光光谱等,相关仪器仪表在土壤污染检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更进一步,业界也认为,
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技术、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二次离子探针技术、微聚焦同步加速X射线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能帮助更准确地获取重金属元素微观形态和过程的作用机理,或将成为未来
土壤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当然,针对土壤污染本身的研究在持续,针对造成土壤污染的“源头”进行防控的措施也在不断落实中。
比如对涉重金属行业的监督,各地在摸清涉重金属污染企业家底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电镀、制革、酸洗、磷化、铝材、冶锌、冶铜、铅蓄电池制造等行业一个都没有放过。从产能、产废情况,到环评审批验收、重金属污染排放、污染防治措施、排污许可证等,都被严密监管,在线监测设备和专项改造齐上阵,力求锁住重金属污染的源头。
再比如重金属矿山的治理,以韶关大宝山为例,狠下决心投入了10亿多。先后建设了三期清污分流工程,新建凡洞尾矿库,采用了最新的“原位基质改良+直接植被”生态恢复治理技术,打造了矿山修复的标杆,还开设了“耕地安全利用与修复示范基地”。
还有关于重金属污染违法行为的执法方面,近年来相关刑判案例也带来了很大的威慑效果。如福建晋江一起未取得环境影响评价手续、未购买相关排污设施的去油清洗拉链头废水直排案,检测锌浓度超标30多倍,相关涉案人员判刑7个月,并在规定时限内禁止从事相关职业。
研究不能停,监管不放松,我国土壤污染治理,尤其是较为突出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必须从技术突破上不断完善土壤修复工艺体系,从监管上严防死守污染源头,双向发力。道阻且长,环保企业仍要发挥能动性,在土壤污染检测设备,土壤修复方案,重金属污染治理模式等方面,加速创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