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在线注意到,2023年3月以来,地方性新污染物治理方案出台进度不断加快。除广东、吉林、湖北、重庆、安徽、北京、辽宁等省一级之外,张家口、唐山、娄底、长治、绵阳等地市亦印发了相关文件,并延伸至扶余等县级城市。一个以《新污染治理行动方案》为引领,贴合地方实际的“1+N+N”政策规划体系基本成型。
当新污染物治任务进一步下放,地方又为这项工作拟定了哪些举措?又将如何应对可能遇到的难题?据中国环境报报道,扶余围绕《扶余市新污染物治理实施方案》,迅速展开行动,针对辖区内造纸、胶合板及塑料制品、毛织造等7个主要行业、63家行业,全面深入地进行调查检测。
当地环境部门有关负责人认为,“新污染物治理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新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进一步延伸深度、拓展广度的重要体现。”
而事实上,新污染物之“新”是因为其此前并未受到重视,负面影响并不比传统的废气、废水等污染物小。资料显示,新污染物具有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等特征,主要包含四大类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和微塑料,种类繁多,且还会随着监测技术发展有所新增。
今年年初,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清单包含14类重点管控的污染物,已经从3月1日起正式生效。对于国内尚处于摸索阶段的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来说,这份文件从官方层面正式明确了“治什么、怎么治”的问题,要求对相关物质采取严格销售管控,或禁止生产、禁止新建生产装置、加工使用和进出口等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继去年“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新污染物亦首次在政府报告中出现。加上一众政策文件出台,新污染物治理在“十四五”期间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而这势必也会成为环保产业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中国水网亦认为,作为环境领域增量市场,新污染监测检测、治理需求旺盛。
不过,由于起步相对较晚,国内目前在新污染物前端监测及检测环节还没有达到理想水平。一方面,新污染物治理技术新、成本高,我国缺少系统的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数据,现在亟待摸清底数,以助力后续工作顺利开展;另一方面,新污染物相关研究研发人才不足,迫切需要相关专业知识教育赶紧跟上。
有需求就有市场。在接受中国环境报采访时,中科院院士江桂斌从多年研发经验出发,给出了可行的方向,包括:①注重疑似靶向/非靶向分析方法的设计开发,加强新污染物研究和技术创新;②融合领域云、区块链等现代科技,开发大规模新污染物的毒性测试和优先化筛选体系,形成常态化监测网络,从源头减少排放;③建立新污染物治理技术平台,推动学术界、产业界、政府和用户之间的合作。
对于环境技术开发者而言,这既是新的时代命题,亦是实现自我突破的机会。
来源:中国环境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