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在调节气候、抵御洪水、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物、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碳循环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湿地保护是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1992年中国加入《湿地公约》,三十年来,中国积极践行大国责任,大力开展湿地保护修复工作,湿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据了解,我国目前共有64处国际重要湿地,600多处湿地自然保护区,1600余处湿地公园以及为数众多的湿地保护小区,目前已经完成了三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是全球首个完成此项工程的国家。同时,我国还在各地建立了湿地调查监测野外台站、实时监控和信息管理平台,通过高新技术实现监测监管一体化,湿地调查监测体系初步成型,这为湿地合理利用和全球生态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三五”期间,我国对湿地的保护从抢救性保护进入全面保护的新阶段,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三丰收”。根据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我国将继续围绕湿地保护修复、湿地监督管理等重点领域,开展包括完善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明确具体分工、制定相关标准规范、组织湿地监测、严厉打击破坏湿地行为等多个方面的工作,进一步提升湿地保护成效。
今年11月,我国还将在武汉举办《湿地公约》第14届缔约方大会,会议主题为“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我国首次承办该国际会议,这对于展示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维护湿地保护成效、增强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和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