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您现在的位置:兴旺宝>仪器仪表网>资讯列表>海洋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来了 监测仪器不可少

企业推荐

更多

海洋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来了 监测仪器不可少

2022年01月22日 08:52:14 人气: 167 来源: 仪表网
  近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中国海警局联合印发《“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对“十四五”期间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出了统筹谋划和具体部署。
 
  《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强化精准治污,要以近岸海湾、河口为重点,分区分类实施陆海污染源头治理,深入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陆海统筹持续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更加注重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着力构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恢复修复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强化海洋生态监测监管,提升海洋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三大难题是人口、资源和环境,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之一在海洋,因此有人把21世纪称作是“海洋的世纪”。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今世界各国需要认真面对和研究的课题,因此海洋环境保护也被提到了新的高度。
 
  “十三五”以来,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就,海洋生态环境总体改善,局部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明显提升。当前,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得到根本缓解,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问题仍然突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2021年5月,由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同编写的《2020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发布。《公报》显示,近岸海域劣四类水质面积同比增加1730平方千米,超标指标主要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100平方千米以上的44个大中型海湾中,8个海湾三季出现劣四类海水水质。
 
  《公报》同时指出,193个入海河流监测断面中,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等指标时有超标。442个日排污水量大于100立方米的直排海污染源中,个别点位总磷、悬浮物和五日生化需氧量等指标存在超标情况。
 
  随着建设美丽中国的深入进行,海洋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国家海洋局印发《关于推进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意见》,明确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科学布局,全面建成协调统一、信息共享、测管协同的全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海洋环境监测是海洋环境保护的“耳目”和“尺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光学、电学、机械学、材料学飞速进步的带动下,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不断更新完善,海洋环境监测仪器不断发展,已成为守护蓝色家园的“利器”。
 
  其中,海洋监测浮标是一种锚定于海上的长期、连续、全天候、自动化海洋观测装备,主要用于海洋业务化环境观测与预报,以及台风、海啸、风暴潮、赤潮等自然灾害的实时监测,是构成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网的重要装备。
 
  随着国家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对海洋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浮标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广。青岛海仪所浮标团队除了精益求精,提高常规业务化浮标的性能之外,还拓展研发了激光雷达剖面观测浮标、极地通量观测浮标、海洋酸化二氧化碳观测浮标等一系列新型功能型浮标。
 
  同时,海仪所在智能化感知和信息挖掘、传感器标准化、浮标新型材料、低成本深海浮标、极地海冰浮标、锚泊剖面观测浮标、浮标数据质量控制、浮标数据共享等方面进一步开展研究,使浮标更好地满足海洋气象预警预报、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生态保护、海洋卫星遥感数据检验、海洋科学研究等的需要。
 
  此外,在微电子、微型传感器、计算机技术、新材料技术、遥感卫星技术及各种高新技术的推动和应用下,海洋环境监测仪器的设计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很多仪器正在向小型化、微型化、多参数化的方向发展。如色谱仪、分光光度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热分析仪等仪器的体积大大缩小,并应用到海洋环境监测中。
 
  我国是海洋大国,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在经济迅速增长、人口快速增加及城市化程度加快背景下,立足陆海统筹,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是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在控制陆源污染方面尚未取得决定性胜利,而新的海洋污染问题又不断出现,海洋生态保护任重道远,不可掉以轻心。唯有以整体、联系和发展的视角看待海洋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巩固并扩大现有治理成果,久久为功,不断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才能确保中国乃至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日益向好。
 
  原标题:海洋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来了 监测仪器不可少
关键词: 环境监测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qq:1097660699@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兴旺宝,转载请必须注明兴旺宝,https://www.xwboo.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