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过去,新的一年开启,又是一波晒“成绩单”的高峰期。不少城市也顺势晒起了“蓝天成绩单”:
安阳——2021年,PM2.5、PM10、SO2、综合指数分别同比下降21.0%、14.4%、30.8%、15.4%,改善幅度全省第一;重污染天减少天数全省第一;优良天数220天,同比增加39天,增加天数全省第一。
邯郸——2021年,PM2.5浓度为4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2%;SO2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9.4%;全年优良天数达245天,同比增加20天。
柳州——2021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4.0%,优良天数343天,细颗粒物( PM2.5 )浓度均值30微克/立方米,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大连——2021年收获323个蓝天,连续5年优良天数达到300天以上;PM2.5浓度达到28微克/立方米,首次进入“20+”,创历史最好水平。
济南——2021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7,首次进入“4+”时代;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7,首次进入“4+”时代,优良天数达229天,其中一级优天数47天,同比增加近100%。
......
实实在在的蓝天,是蓝天保卫战和大气污染治理“看得见”的成绩。
不过,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形势依旧严峻,巩固既有成效,推动“十四五”以及更长时间内的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点,从生态环境部接连公开的典型案例中就看出一二。
如,2022年第一批生态环境执法典型案例,不乏为了降低污染物排放浓度而伪造篡改监测数据或者进行数据干扰的;第二轮第五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期间,查处了残留粉尘直排、VOCs治理装置建设滞、非甲烷总烃浓度超标、砖瓦窑厂脱硫效率低下等问题;第二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十大典型案例,就有因大气污染导致的生态损害赔偿。
以上,也能多少看出一些当下很棘手的大气问题。进入“十四五”以来,VOCs治理、PM2.5与O3协同治理、机动车和船舶尾气治理、工业烟气等被业界频频提及,甲烷减排也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2019年,《关于提前下达2020年度大气污染防治资金预算的通知》明确,合计下达214.5亿元;
2020年,《关于提前下达2021年大气污染防治资金预算的通知》明确,合计下达150亿元;
2021年,《关于提前下达2022年大气污染防治资金预算的通知》明确,合计下达207亿元。
由此可见一斑。
日前,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也公开强调,污染防治攻坚战触及的矛盾和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要求也更高,“十四五”时期,要以更高标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