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3・15晚会,“保水虾仁”被曝光,让不少消费者倒了胃口。虾仁,在不良商家的操作下,竟通过注入保水剂增重,且保水剂的使用远超国家标准。这一事件,再次将速冻食品的安全问题推到公众面前。
速冻食品,凭借便捷、储存时间长等优势,早已成为许多家庭厨房的“常客”。从速冻水饺、汤圆,到各类速冻海鲜、肉制品,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随着产业的发展,类似“保水虾仁”这样的安全隐患也逐渐浮出水面。要确保速冻食品安全,需从生产加工、冷链物流、存储销售到食用等各个环节全面发力。
生产加工环节是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一些不良商家为降低成本、延长保质期或改善食品外观,违规使用添加剂,就像“保水虾仁”中过量的保水剂。这不仅违反食品安全法规,还可能对消费者健康造成潜在危害。企业应建立严格的原料采购标准,对每一批次的原材料进行全面检测,确保无农药残留、微生物污染及重金属超标。在加工过程中,严格遵循生产工艺规范,采用先进的速冻技术,如液氮速冻,能让食品在短时间内通过冰晶生成带,减少营养流失和微生物滋生。同时,加强生产车间的卫生管理,定期对设备、环境进行清洁消毒,防止交叉污染。
冷链物流在速冻食品的“保鲜之旅”中起着关键作用。速冻食品要求全程处于低温环境,一旦冷链断裂,温度波动会导致食品品质下降,微生物快速繁殖。运输车辆应配备先进的
制冷设备和温度
监控系统,实时监测并记录运输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在装卸货过程中,要尽量缩短货物暴露在常温环境中的时间。物流企业需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冷链运输重要性的认识,确保操作规范。
进入超市、便利店等销售终端,速冻食品的存储条件依旧不容忽视。部分商家为节省成本,可能会出现冷柜温度设置不当、货物堆放不合理影响制冷效果等问题。监管部门应加大对销售环节的检查力度,督促商家严格按照食品包装上标注的储存条件存放速冻食品。商家也应定期检查冷柜运行情况,及时清理过期、变质食品。对于散装速冻食品,更要加强管理,避免二次污染。
对消费者而言,掌握正确的选购、储存和食用方法,是保障自身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在选购时,要仔细查看食品包装是否完好,有无破损、胀袋现象,注意产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和储存条件。尽量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避免购买来源不明的散装速冻食品。购买回家后,应尽快放入冰箱冷冻室,且温度要保持在-18℃以下。解冻时,建议采用冷藏解冻或微波炉解冻功能,避免在常温下长时间解冻,防止微生物大量繁殖。烹饪时,务必确保食品彻底加热熟透,尤其是肉类、海鲜类速冻食品。
“保水虾仁”事件敲响了速冻食品安全的警钟。守护速冻食品安全,需要政府监管部门、企业、消费者等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全链条、全方位的监管与保障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让消费者吃得放心,让速冻食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