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生物处理系统是一种利用微生物的生物活性来分解和去除污水中有机物和氮、磷等污染物的技术系统。由于其环保、高效的特点,逐渐在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工业废水处理中被应用,并且被寄予厚望。
然而,由于污水生物处理系统工作时,依赖于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因此会受限于有机负荷过高、停留时间短等原因,导致处理效率低下。此外,高氨氮、高磷等复杂成分的存在还会进一步影响处理效率。与此同时,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溶解氧等的波动都可能影响微生物的活性。这些不利因素共同限制了污水生物处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正因如此,如何保障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稳定运行,是该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而就在最近,海南大学在提升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稳定性上,有了重要的突破。
据悉,海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马斌团队提出了一种创新方法,成功通过人为设置非致死的高底物环境,增强了细菌群落的耐受性,从而提升了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的稳定性和处理效率。
研究团队以亚硝酸盐抑制厌氧氨氧化为例,探讨了非致死性高底物环境对细菌群落耐受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这种环境下,厌氧氨氧化菌群对亚硝酸盐的耐受性显著增强。实验数据表明,在高亚硝酸盐浓度下,厌氧氨氧化菌的比活性提高了24.71倍。此外,由厌氧氨氧化菌群落组成的高亚硝酸盐耐受性系统不仅提高了细菌群落的耐受性,还增强了系统对亚硝酸盐冲击的抵抗力。这种增强的抵抗力使得系统在面对底物波动时能够保持稳定运行。
而从技术突破的意义与应用前景的角度来看,这种提高细菌群落在非致死高底物环境中耐受性的方法,有利于支撑污水生物处理系统发展,从而推动污水处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成果本身也在理论上丰富了污水处理技术的知识体系,为该领域的后续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综上所述,海南大学的此次成果不仅为解决当前污水处理面临的技术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也为推动污水处理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相信,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推进,稳定运行的污水生物处理系统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